汇报单位:经济与管理学部
经济与管理学部工商管理专业在国家“新文科”建设的“分类推进”部署中,属于“夯实基础学科”类。近年来,工商管理专业坚持“守正创新”原则,深度结合地方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着力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与应用,从专业优化、培养模式创新、课程教材建设、师资团队建设等方面全面推进自身“新文科、新商科”战略转型,取得了显著成效。
1.创新措施
①专业优化
工商管理学科专业深度结合湖北省“宜荆荆恩”区域发展,建设“智慧制造管理产业学院”1项。发挥教学和科研优势,与相关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联手,优势互补,探索“产学研用”产教融合新路径,培养地方产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信息化管理人才,为提高产业竞争力和汇聚发展新动能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依托产学合作、协同育人,获批教育部“1+X”试点职业技能证书项目:《财务数字化应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业财一体信息化应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等5项,引进ACCA、CMA高水平管理职业技能认证2项,实现学历与技能并行的“双证教育”,为学生提供“毕业即就业、上岗即上手”职业发展路径。
③建设专业课程体系
以“金课”建设为核心,打造“信息化管理+”和“创新创业+”2个精品优质课程群。一方面,引进鼎捷易飞、新道VBSE等信息化管理平台,结合机电等学科资源,开设ERP信息化管理、工业生产技术学等课程,培养人才管理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引进联合国SYB创业培训项目,建设双创管理课程体系,将管理专业课程与“挑战杯”等课外科技竞赛联动,实现专业与双创教学融合。
④打造优质师资团队
坚持“数量保证、结构合理、素质提升、动态优化”原则,打造“实务导师+专业教师”双师型队伍。一方面引进高端人才,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引领作用,打造湖北省民办高校经管人才聚集高地;另一方面,积极鼓励青年教师学历深造、职业技能认证,不断提高教师素质。
⑤建设云端资源平台
专业建设与计算机科学融合,引进“DTC数字化教育云平台”,建设“City Cloud”教学资源云平台,逐步实现“将实验室建在云端”。打破课内与课外、线上与线下的隔离,深化第一、第二课堂有机融合,并推进教学科研“云端化”管理与协作。
2.建设成效
①学科(专业)建设卓有成效
深入践行“学生为本、产学协同,理论与实践并举、专业与创业融合”办学理念,2018年,完成工商管理省级重点学科建设;2020年,立项工商管理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持续建设“湖北省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
②课程建设特色凸显
2021年,立项“城市产业链新创企业综合管理博弈”省级一流本科虚拟仿真课程;《管理学原理》、《仓储管理》等校级课程5门。围绕“城市产业发展与管理创新”主题,构建“基础沙盘认知—制造企业信息化—跨专业综合管理—创新创业模拟”多维度虚拟仿真实训课程体系,实现“把企业搬进校园”目标。
③师资团队内涵发展
工商管理专业建有一支高水平师资团队,现有18名教师: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8人、讲师3人,博士6人、硕士11人,海外留学背景6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美国福布莱特学者1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湖北省跨世纪高层次人才1人,特聘国际产业教授1人,省人社厅认证SYB讲师2人、其他管理职业认证教师7人。教师团队立项工商管理省级教学团队、湖北省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区域)虚拟仿真教研室。
④教学研究成果丰富
专业教师立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湖北省人文社科基金、贵州省省委专项等国家、省部级项目十余项。发表教研论文80余篇,其中中文核心及以上高水平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多部,教材12本,其中国家、省部级规划教材2本、全数字富媒体教材1本,取得软件著作权2项。
⑤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近年来,专业学生综合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考研升学率约8%,在全国同类院校专业中位居前列。学生荣获“挑战杯”、互联网+等赛事国家二等奖1项,省级奖30余项,其他重要专业竞赛奖项120余项、获省级优秀学士论文奖6项。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好评,工商管理专业连年获评“中国校友网”六星级专业。
3.主要特色
面向新技术背景下的数字化时代,工商管理专业提出并深度打造“5+1应用型信息化管理人才专业培养体系”——在产业学院、双证教育、信息化管理、创新创业、虚拟仿真实训等五个领域深度推进,形成了契合湖北省“宜荆荆恩”区域战略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的课程和人才培养体系,同时建设湖北省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为学科专业(群)协同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图1 学科带头人曾繁华(左4)带队赴贵州省贵安新区考察大数据产业

图2 工商管理教学团队师资培训

图3 工商管理专业虚拟仿真实验课程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