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记者许佳仪 李向湘 李语馨)青春不以山海为远,志愿只向国家未来。2024年毕业季,一批心怀家国的青年学子选择将青春挥洒在祖国西部广袤的土地上。他们响应国家号召,投身西部计划,用专业知识与热忱服务基层。来自我校经济与管理学部的李运晨与顾道航,便是其中的代表。他们身体力行,诠释了新时代青年对理想与责任的坚守。
李运晨:五年志愿经验,坚定扎根边疆
“新疆之美,令人沉醉,我已愿扎根于此。”早在高中时期,援疆教师讲述的新疆风情故事,激发了李运晨对新疆的无限向往。临近毕业,李运晨偶然点进了共青团中央招聘西部计划志愿者的文章,深思熟虑后,他放弃了目前的工作机会,毅然奔赴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教育局。大学期间,他参与校园党建会志愿服务部工作,如今已积累了五年志愿服务经验,这也为他投身西部计划埋下了火种。
“新疆那么美,我总要去看看。”面对网络上“条件艰苦”的劝退声,他选择亲身验证,“只有投身其中,才能感受真实的西部。”为此,他提前研究新疆地理、气候与民俗,快速适应了新环境。令他惊喜的是,短视频中的“落后”已成历史,现代化设施与蓬勃发展的新疆远超想象。
在教育局,李运晨负责绩效与预算系统审批,专业所学化为实践利器。“细节决定成败,每一份报表都关乎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他频繁与各州属学校沟通,严谨与耐心成为工作信条。如今,他决心扎根边疆:“青春应书写在壮美山河之间,我已深深爱上这片土地,愿扎根于此,续写青春华章。”
顾道航:在挑战中成长,用行动护古城
与此同时,我校学子顾道航的身影出现在四川昭化古城。本可留在家乡的他,选择成为西部计划志愿者,投身环境保护与治理项目。“这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更是能力的锤炼。”他坦言。
初到当地,他连川北方言都听不懂,七个月后,能够熟练地调解商户纠纷。过去,面对复杂的问题他往往手足无措,如今,他能将整场志愿活动统筹安排得井井有条。在工作的过程中,他利用碎片的休息时间学习环保知识,以“蹩脚方言”耐心沟通,逐步赢得群众的信任。从垃圾分类宣传到生态保护实践,他的努力让山乡焕发新貌。同时,他用行动证明,年轻人的热情能点燃变革的火种。
“每次巡查都要走两万步以上”,这对在昭化镇景区管理办公室工作的顾道航来说早已是常态。这座始建于春秋战国的4A级景区,现存明清建筑30余处,木质结构的古建筑群让消防安全成为重中之重。例行检查中,他都要带着记录本逐户走访商户,检查灭火器有效期、排查电路隐患并对隐患进行整改。除此之外,他还要对街道内环境卫生、车辆乱停乱放、景区内商户不规范摆放摊位以及农贸市场农产品的摆放进行检查与监督。
如今,顾道航已经融入到当地的生活中,他呼吁学弟学妹们:“到西部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仅为奉献,更为在历练中寻找人生的答案。”
他们的选择,折射出当代青年将“小我”融入“大我”的担当。一位在新疆的教育战线深耕细作,一位在四川的绿水青山间奔走,雪山、草原、旷野、边城,这些曾存在于远方词典中的词汇,如今成为青春故事的鲜活注脚。他们以专业为笔,以热忱为墨,在西部大地写下动人的诗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