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艺术与设计学部暑期钟祥非遗实践团队开机纪实

发布时间:2025-08-07
作者:本站编辑
浏览次数:10
分享:

新闻网讯 (通讯员 魏江颖) 为深入传承荆楚文化,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武汉城市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部组建“镜头下的文化:传统手工技艺的文化解码与影像传承”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于2025年8月1日至8日赴湖北省钟祥市郢中城区,以纪录片形式聚焦当地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与发展,用青春力量为非遗保护注入新活力力。

聚焦钟祥非遗:让传统技艺“活”在镜头里

钟祥市作为楚文化发源地之一,孕育了48项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陶罐制作、张集酥饼、铁器锻造等传统手工技艺尤为突出。然而,部分技艺正面临传承断层、公众认知度低等现实挑战。

此次实践团队以“文化解码与影像传承”为核心,依托学校“三下乡”社会实践平台,旨在通过专业影像记录与深度文化调研,挖掘传统工艺的历史渊源与当代价值。“我们希望用镜头捕捉匠人的每一个细节,让更多人看见这些技艺背后的文化密码。”团队领队2023级动画专业学生陈亦乐表示。

专业团队护航:8天实践绘就非遗传承蓝图

该团队由5名艺术与设计学部本科生组成,涵盖动画、服装、环境设计等专业,指导教师王亮维与随团教师魏江颖将全程带队。团队分工明确,设导演、摄像组、录音组、文案组及安全专员,将携带索尼A7M4、无人机等专业设备,确保影像质量。

根据实践计划,8天行程将围绕核心技艺展开:聚焦沿山头陶罐工坊,记录传承人余大华的拉胚、烧制全过程,此外,团队还将航拍钟祥非遗文化街区,采集4K影像素材,为后续创作积累丰富资料。

光影里的课堂:影像凝聚的文化共识

此次拍摄的纪录片,不仅记录技艺流程,更深挖“一陶一罐皆民生”的文化内核。“这些影像不只是资料,更是让年轻人看懂‘非遗为什么重要’的生动教材。”指导老师王亮维说。 截至目前,这些带着温度的画面,正成为唤醒乡土文化自信、凝聚“保护非遗就是守护乡愁”共识的新载体。这些带着温度的画面,正成为唤醒乡土文化自信、凝聚“保护非遗就是守护乡愁”共识的新载体。

项目不仅为传统手工技艺保护留存了可视化资料,助力荆楚文化活态传承,也为学生提供了专业实践平台,提升纪录片创作、田野调查等能力,更将通过多渠道宣传扩大钟祥非遗影响力,实现“文化传承、实践育人、社会传播”的多重价值,为传统工艺的当代传承注入青春力量。

镜头方寸间,承载的是青年对文化传承的赤诚;影像流转中,彰显的是学子对时代责任的担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寄语青年“在实践中增长本领”,这支年轻的团队用镜头丈量文化厚度,以传播助力非遗新生。当最后一帧画面定格时,这些光影不仅会成为《寻艺・钟祥》的片段,更将是青春力量与传统文化“双向奔赴”的珍贵见证,召唤着更多人加入守护非遗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