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日,我院经济与管理学部主任助理唐时俊副教授接受《启林教育通讯》的约稿,以《勇立潮头、创新发展——记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建设》为题,从“过往历史沿革”、“当前建设举措”和“未来创新改革”三个方面详细阐述了我学部工商管理专业的建设与发展状态。文章用清晰的事实,全面肯定了“十二五”以来,以工商管理专业为代表的经济与管理学部的建设成果与办学特色。
一、明确定位、彰显特色
我校工商管理专业成立于2002年9月,专业创办伊始,就将办学定位于培养具有创新思维与创业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管理人才,主要为武汉城市圈企业、新兴产业发展服务。经过十七年的建设,本专业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创业、就业为导向;产学协同,理论与实践并举、专业与创业融合”的办学新理念。2013年,本专业完成省级重点(培育)专业项目建设。2018年,完成工商管理省级重点(培育)学科项目建设。2014-2019年,本专业获评“中国校友会网”六星级专业。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专业的建设逐渐显现以下特色优势:
第一,打造企业管理信息化课程体系:依托校企合作,共建ERP实验室、开展ERP人才培训与认证,逐步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第二,构建立体管理仿真实训体系:本专业围绕“城市产业发展与创新管理”主题,构建了“基础沙盘认知——制造企业信息化——创新创业模拟”三层次虚拟仿真实训体系。配合该体系的建设,获批教育部产学协同项目4项。
第三,营造第一、二课堂融合的“全时空”平台:基于新创管理、管理创新理论,本专业开设了与第二课堂创新创业竞赛相结合的、创新创业课程群,实现了专业知识传授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有机融合。
二、建设思路和举措
专业以“数量保证、结构合理、素质过硬、动态优化”的方针,通过引进与自我培养不断提高教师素质、优化队伍结构。专业现有教师18人:其中专职17人、兼职1人;教授6人、副教授8人、讲师4人;博士1人、硕士15人;院级骨干教师2人、院级骨干培育教师3人;“双师型”教师13人;海外留学教师2人。
遵循《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精神,结合地方企业、新兴产业的人才需求与自身专业办学定位,本专业不断优化与修订原有人才培养方案。
2018年人材培养方案以培养掌握现代经济管理理论与信息化管理方法,具有创新思维与创业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管理人才为目标,坚持“学生为本、产学协同,理论与实践并举、专业与创业融合”的理念,实现了专业与双创教学的融合,凸显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近3年,本专业学生获相关专业竞赛奖项15项;获“挑战杯”等创新创业竞赛奖项11项;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2项、省级7项。毕业生考研率接近8%。
本专业围绕“城市产业发展与创新管理”主题,通过自主研发与外购,构建了“基础沙盘认知——制造企业信息化——创新创业模拟”三维度虚拟仿真实训课程体系。通过与新道科技、鼎捷软件等行业领导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引进了ERP管理沙盘、易飞7.0等实训项目,实现了“把企业搬进校园”的目标,为学生的提供了“实训——就业”一体化平台。近年来,约100名学生获得了初级信息化管理工程师认证;20%的毕业生进入信息化管理企业或岗位工作。
为配合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与实验中心建设,本专业大力进行课程建设。一方面,进行教学内容改革:本专业对传统理论课程,通过配套课内实训环节,更加突出课程的应用性;同时,出版教材14本。另一方面,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积极推广案例式、项目合作式教学:双创类课程全部与“挑战杯”等课外科技竞赛联动,开展案例式、研讨式、项目式教学。
目前,本专业建成院级精品微课2项、院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项;2项院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在建。
近年来,在学院的大力支持下,累计投资220余万,建成了“经济与管理综合实验教学中心”。中心现有实验室总面积约3956.1平米,实验设备资产总值约1506.7350万元。2016年,由于工作成效显著,中心被评为院级示范实验(训)室。
同时,本专业建成“大学生创业管理实践”教学资源云平台1.0,该平台开放提供“创业就这么回事”视频讲座、电子教材、“创业新时代”操作指南等内容。
三、人才培养成效
本专业培养具有创新思维与创业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管理人才。毕业生普遍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公共意识与创新精神,具有较好的专业知识、文字表达、人际沟通等能力。
依据2016-2018年学院校友会调研,结合奥兰就业系统数据分析显示:
1.地域相对集中、适应性强
约35%的学生就业集中于武汉城市圈,地区服务作用明显。同时,毕业生就业的行业范围较宽,包括会计、金融、物流、制造、国贸、营销等,显示出较强的行业适应性。
2.人才口碑良好、社会认可度较高
第一、素质能力;
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达94.8%。毕业生考研率约8%,在全国同类院校同类专业中属于前列,学生被武汉科技大学、华南农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高校录取;获省级优秀学士论文奖8项。
第二、媒体评价;
湖北日报报道:湖北省民办(独立)高校经济管理类实践教学协作组2017年年会在我院举办,19所高校和企业的专家学者“对我院实验教学的人才培养水平给予了肯定”。
第三、第三方评价。
毕业生在地方企业、新兴产业工作中表现良好,如:中电一科、新道科技(湖北)等长期用人企业均予以肯定评价。
四、深化创新改革
未来,本专业将继续坚持高素质应用型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坚持服务于武汉城市圈地方企业、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结合自身“理论与实践并举、专业与创业融合”的办学特色,进一步深化改革。主要思路及举措:
本专业将借力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应用,进一步结合地方企业信息化、智能化管理需求,逆向设计人才培养方案。通过校企合作,开展专业共建。采取“依需定学”,共建课程体系与课程标准;“因需施教”,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共享师资资源,共管教学过程,共推学生就业。
(1) 课程体系改革
依据国家专业教学质量标准要求,确定本专业核心课程。同时,凸显跨学科、国际化、应用化等新特点。
以金课建设为目标,依托《生产与运作管理》、《ERP原理及应用》等课程,积极开发与机电、信工学科相结合的新兴交叉课程,逐步实现应用型管理人才创新、创业能力的跨学科培养。同时,引进相关国际企业管理职业认证,进一步强化学生企业管理应用技能,实现学位与职业“双证”教育。
(2) 实验室建设
基于虚拟仿真技术,以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要求为标准,通过自主研发与外部引进,进一步加强校内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建设。
通过校企产学协同,引进“云制造”项目,进一步强化“制造企业信息化”环节。同时,定制城市产业集群主题的“跨专业管理综合实训”项目,构建“基础沙盘认知——制造企业信息化——跨专业管理综合——创新创业模拟”的四维度实训体系,并申报虚拟仿真金课项目。
(3) 云资源平台建设
依托云计算技术,进一步升级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云平台。重点集成创新、创业虚拟仿真项目,实现课里课外、线上线下学习不断线的“泛在学习”状态。同时,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中心将申报省级研究基地。
3. 两大保障
(1) 师资建设
进一步推进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外引、特邀、内培”力度,优化教师整体职称结构、学历水平、年龄梯度;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
(2) 质量机制
加强校友会建设,进一步健全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与社会评价机制,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动态持续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