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书号:K825.6/747
馆藏地点:社科阅览室5
杨绛被尊称为先生,虽生于乱世,却始终怀有一颗与世无争的心,在她105年漫长的人生里,历经曲折动荡,饱经岁月打磨,但她不改初心,始终保持明媚从容、淡定优雅,如深谷幽兰般,在岁月里温婉如初。
杨绛的父亲叫杨荫杭,刚正不阿、谦虚明理,有着“望之俨然,接之也温”的性子。他主张自食其力,不能不劳而获;耿直的父亲也教给她面对困难的勇气,和不逃避的果敢。他给予了杨绛一颗明朗之心,使得她明白,尘世得失在所难免,个人毕竟渺小,付诸力量即可。
杨绛的母亲叫唐须嫈,是一位贤良淑德的女子,身上凝聚着中国女性的传统美德。她与杨荫杭结婚后,就此洗手做羹汤,从不愿抛头露面,甘愿做贤良的妻子、睿智的母亲,安静地相夫教子、料理家务。但在杨绛的记忆里,母亲很喜欢看书,而且有很深的造诣。对人大度,从不斤斤计较。即便几个脾性古怪的姑母,她的母亲也能和他们很好相处。有这样的母亲,也使日后的杨绛温和宁静。
杨绛嗜书如命,从小就表现出学习上的过人天赋。曾在东吴大学的图书馆里饱览中外名著。一日,父亲问杨绛:“阿季,三天不让你看书,你怎么样?”“不好过。”杨绛说。“一星期不让你看书呢?”“一星期都白过了。”父亲笑道:“我也这样。”可见,书于杨绛而言是食粮,一日不可或缺。正是这样勤奋好学的品质,为她积累了深厚的文学功底,让杨绛日后在戏剧、散文、翻译等各领域都颇有建树。
杨绛和钱钟书的爱情故事感动许多人,最让人羡慕的是他们志趣相投,相濡以沫,都酷爱读书。后来他们在牛津大学的图书馆里,享受了书籍带给他们的精神盛宴。他们饱学终日、乐此不疲,他们最大的爱好就是看书,每每回到家里,对坐读书,像极了宋代大词人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的"赌书消得泼茶香",琴瑟和鸣,高雅至极。
在这个美好的空间里,他们时常展开读书竞赛,比谁读的书多。女儿钱瑗出生后,杨绛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哺育孩子和照顾家庭身上,钱钟书还曾作诗表达歉意,他们是惺惺相惜的才子佳人。
《杨绛传》里有两个章节,《她,走了》,《他,也走了》。印象深刻。前者写的是钱钟书和杨绛唯一的女儿钱瑗,没有活过父母的年纪,带着对父母深深的牵挂和歉意走了。有一次钱瑗跟杨绛说“娘,你从前有个女儿,现在她没用了”。任何人读到这里都忍不住流泪。后者写的是钟书生命的最后时光。一个八十多岁的老人,丈夫和女儿同时罹患重病,换做任何一个人都无法承受这样的打击。她在另一本书《我们仨》里深情回忆:1997年早春,阿瑗去世,1998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仨就此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令人心酸不已。
一位德高望重,成就卓著的学者驾鹤仙去了,离开前的最后一句话告诉她:“好好活!”这是什么肝肠寸断的画面,望着妻子哀痛欲绝的面容,不希望她萌生与自己天堂相见的想法。用最后的气力,虚弱的声音说出“好好活”。杨绛真的如钱钟书说嘱咐的那样,好好活,用她的话说,留在人间打扫战场。把痛苦和悲伤藏在心底,闭门谢客,为自己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整理钱钟书的书稿,写文章。钱钟书去世多年,源源不断有作品问世,都是杨绛先生的功劳。以超强的毅力,力透纸背的笔力,在九十多岁高龄出版感动世人的《我们仨》,为后代留下宝贵的精神遗产。“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因为感动于《我们仨》的温情,读《杨绛传》,越发感慨这个高贵的灵魂。像周国平说的,这位可敬可爱的老人,细心的为她的灵魂清点行囊,带着最宝贵的收获平静地上路。这是一本触动人心的人物传记,百年人生本就是一部历史,值得一代又一代人深情追忆。
推荐人:郭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