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馆时间:周一至周日:8:30~22:00

沧浪之水,群山之巅——《钱钟书传》推荐阅读
发布时间:2025-05-23 来源:本站 浏览次数:139

馆藏地点:社科阅览室5

索书号:K825.6/1189

 

   张文江先生的《钱钟书传》,不仅勾勒出一位学术巨匠的生命轨迹,更在字里行间折射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在时代巨变中的坚守。钱钟书为众人所知的是《围城》的作者,而张文江却条分缕析一层一层剖开了这座众人眼里"文化冰山"的水下部分  

   张文江在《钱钟书传》中钱钟书早年生活和求学时代的描写,尤其注重其家学渊源、少年才情及学术根基的形成过程,展现了一个天才学者的成长轨迹。

   民间有言“聪明有种,富贵有根”,钱钟书被誉为“文化昆仑”,与家学渊源密不可分。父亲钱基博是近代著名学者,他对钱钟书的教育既严格又开放禁止少年钱钟书读《三国演义》等"闲书",却鼓励其系统阅读《说文解字》《古文辞类纂》等典籍。亲自教授儿子英文,要求其16岁前读完《圣经》《天演论》英文原版,这种"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家学塑造了钱钟书早年的知识结构。钱钟书早年由伯父抚养,伯父对其人生影响不可小觑。钱伯父精通西方哲学,常与少年钱钟书讨论叔本华、柏格森,为其播下比较哲学的种子。

   传记澄清了关于钱钟书记忆力的神话:他的"博闻强记"并非全靠天赋,而是基于独特的读书法——卡片式阅读14岁起便自制读书卡片,每读一书必摘关键处并批注感想(这一习惯延续至晚年,《管锥编》实为卡片积累的产物)。批判性思维在钱钟书身上很早就显现读《唐诗三百首》时在扉页写"熟读此书,不会作诗也会吟——骗人的",展现早熟的怀疑精神

   文学天才的入学传奇也令人印象深刻钱钟书报考清华,数学仅15分,因中英文满分被破格录取。立誓"读完清华图书馆",每日借书量令管理员咋舌。读书笔记中常见"某说甚谬""此论未透"等批语,可见其有自己独到见解。清华后考取官费留学,就读牛津大学在异国的求学更是让这个文学天才如虎添翼。

   学成归来后在西南联大时期是钱钟书人生重要转折点 在大师云集的西南联大,他开设《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课程,要求学生同时阅读薄伽丘《十日谈》与《三言二拍》,这种跨越时空的文本并置,是教学上的一种探索。期间完成《谈艺录》初稿,序言中直言:"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此时34岁的钱钟书已形成鲜明的学术宣言。

   传记披露钱钟书青年时期长期失眠,信中自陈"读书如啖辣椒,快意与灼痛并存"暗示其学术成就背后的精神代价。还有钱氏读书笔记(外文笔记中文笔记共计178册)让我深深震撼。那些密密麻麻的批注不是记忆力的炫耀,而是将书籍"拆骨剥皮"的思想实验。他读《韦氏大词典》像读小说般逐页批改,这种近乎苦修的治学方式,彻底颠覆了人们对天才的想象。正印了那句“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书中引用钱钟书自况"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这种刻意远离学术体制的姿态,实则是对真正学术自由的捍卫。当世俗将"大师"头衔强加于他时,他却在信中自嘲:"我不过是个刺猬,偶然露出点硬毛。"

   传记打破了钱氏"冷傲"的刻板印象,展现其人格的多维折射干校劳动时,他形容麻雀"像顽固的小知识分子,不肯轻易认罪",这种苦难中的智性游戏,何尝不是一种精神抵抗?书中引用的家书显示,这位学术巨人会在信中孩子气地抱怨"今天吃了三顿面条",让"文化昆仑"突然有了人间烟火气。知识分子的尊严,不在于永远正确,而在于在荒谬中保持思想的活泼与心灵的诚实。

   张文江的笔触让我看见一个更本真的钱钟书:他不是供人膜拜的雕像,而是一个在历史夹缝中执着"思想的游击战"的读书人。或许正如传记结尾所言:"他毕生所做的,不过是证明在布满荆棘的路上,仍有人愿意做文化的守夜人。" 这部传记的价值,不仅在于告诉我们钱钟书是谁,更在于提醒我们:在一个崇尚速成与流量的时代,缓慢而笨拙地思考,依然是一种值得过的生活。

荐书人:郭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