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城市学院外语学部举办“应用语言学SSCI期刊论文写作与发表”专题讲座
(通讯员:冯赛枫)为切实提升教师科研能力,破解期刊论文写作难题,6月30日上午,武汉城市学院外语学部在学部楼B316会议室举办“应用语言学SSCI期刊论文写作与发表”专题讲座。本次讲座特邀湖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硕士生导师李池利教授担任主讲,学部主任宋红波教授主持,外语学部全体教师参会。
讲座开场,李池利教授以个人学术成长经历为引,深入剖析 “教学 — 科研” 转化的内在逻辑。他着重指出,教师应扎根课堂教学实践,从中敏锐捕捉具有研究价值的课题。为佐证这一观点,李池利教授分享了带领学生开展的研究实例:通过运用 R 语言文本分析工具,系统分析英语教材的句法复杂度,成功将教学实践中的观察与思考转化为 SSCI 期刊论文。谈及科研路上的坎坷,他以自身论文投稿的曲折经历激励在场教师,强调论文盲审反馈的每一条意见,都是推动学术水平进阶的宝贵财富,切不可因一时挫折而气馁。此外,他还建议教师积极整合现有资源,与同事携手、与学生协作,共同组建研究团队,并善于在学术会议中拓展人脉,寻求合作机遇。
随后,李池利教授从学科发展的宏观视角出发,对国内外核心期刊生态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对比分析。针对教师在论文投稿过程中面临的难题,他鼓励教师将目光投向国际期刊。李池利教授指出,全球 SSCI、A&HCI 期刊数量逾万,而国内 CSSCI 期刊资源相对有限,二者在资源配置上存在明显差异。国际期刊对作者学术背景的包容度更高,且 ESCI 等新兴期刊体系的兴起,为学术成果的发表开辟了全新路径。
在论文写作方法论的讲解环节,李池利教授构建了一套系统完备的学术写作框架。在文献综述方面,他强调要充分借助 Google Scholar、ResearchGate 等学术工具,实时追踪学术前沿动态,撰写具有批判性思维的文献综述;在研究方法部分,必须详尽阐述数据收集过程,严格遵循学术伦理规范;在讨论环节,则需紧密结合理论框架与实际应用场景,避免陷入单纯的数据罗列。针对应用语言学领域的写作特点,李池利教授以自身发表的 SSCI 论文为范例,深入解析 “BPMRC(背景 — 目的 — 方法 — 结果 — 结论)” 的摘要结构范式,为教师们提供了极具实操性的写作指导。
学部主任宋红波教授在总结中指出,本次讲座通过理论阐释、案例剖析与实操指导相结合的方式,为教师提供了具有前瞻性的科研指导。讲座作为外语学部提升教师科研能力的重要举措,不仅有助于教师个人学术成长,更为推动学校科研工作高质量发展、提升教师学术竞争力提供了重要支撑。未来,外语学部将进一步整合资源,继续为教师搭建学术交流与学习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