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主页

综合新闻

踏寻红色足迹 传承革命精神 ——“赤炬传薪”青马延风实践团自主实践活动纪实
发布时间:2025-07-17 来源:本站 浏览次数:34

新闻网讯(通讯员 王薇薇 肖可可)南泥垦荒铸精神,长征砺志越雄关,吴起薪火永相传。7月15日、16日,“赤炬传薪”青马延风实践团循着红色足迹再出发,正式开启自主实践活动。先后前往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吴起革命纪念馆以及毛泽东旧居,在实地参观中触摸精神根脉,汲取奋进力量。

在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一件件饱经沧桑的革命文物静静诉说着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泛黄的锄头上仍可见当年垦荒的痕迹,打着补丁的军装记录着艰苦奋斗的历程,简陋的纺车见证着自力更生的奇迹。同学们驻足凝视,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80多年前359旅战士"一把锄头一支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的峥嵘岁月。"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红色标语前,讲解员深情讲述着革命先辈们如何在荒山野岭中开垦出"陕北好江南"的动人故事,讲述着他们如何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处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奇迹。“南泥湾精神告诉我们,越是艰难险阻,越要靠自己的双手开辟新天地。”讲解员的这句话,让同学们深有感触。大家纷纷表示,新时代青年更应传承这份自力更生的韧劲,在学习与工作中拒绝“等靠要”,以实干姿态面对挑战。

 

走进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园,开启了一场意义非凡的红色之旅,深入探寻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传承伟大的长征精神。同学们沿着象征二万五千里长征的250级长阶拾级而上,与阶梯平行的红军长征时间轴,如同一部浓缩的长征史书,一格格刻度标记着红军长征的关键时间点和地点。从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苏区瑞金等地出发,到1935年10月19日胜利到达陕北吴起镇,时间轴上的每一段历程,都是无数红军战士用生命和鲜血铺就。纪念馆内,泛黄的电文手稿、锈迹斑斑的步枪、磨损的草鞋……一件件实物静静诉说着长征路上的艰苦卓绝;动态地图、场景复原、影像资料则生动再现了湘江战役的惨烈、遵义会议的曙光、爬雪山过草地的坚毅,让同学们沉浸式感受中央红军在绝境中坚守信仰、向死而生的革命豪情。

 

 

踏入吴起革命纪念馆,厚重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馆内丰富的展品、详实的史料生动地展现了吴起这片土地上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吴起作为红色圣地,是陕甘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此奋斗,这片光荣的黄土地承载着党的初心和使命,见证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斗争故事。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和陕北红军在吴起镇胜利会师,这里成为了长征的落脚点。10月21日,毛泽东在胜利山上指挥了著名的“切尾巴”战役,打赢了红一方面军长征的“最后一仗”,吴起因此成为胜利之城。一幅幅珍贵的历史图片、一件件历经沧桑的革命文物,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峥嵘岁月,同学们置身其中,深刻感受到革命先辈们坚定如磐的理想信念与无畏无惧的牺牲精神。大家纷纷表示,在新时代的征程中,面对“娄山关”“腊子口”般的艰难险阻,自当奋勇向前,以蓬勃的青春之力勇扛时代赋予的重任。

 

 

在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同学们感悟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于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园,体会到长征途中的坚韧不拔与理想信念;在吴起革命纪念馆,领略到革命先辈们的坚定无畏。同学们既读懂了“小米加步枪”的创业维艰,更激发了“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青春斗志。未来“赤炬传薪”青马延风实践团将带着在延安汲取的精神力量,走进更多革命圣地与时代现场,让青年的脚步与历史对话、与时代同频。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