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笔下的乡村振兴:青春绘就乡野新画卷——艺术与设计学部学生党支部“艺心向党”第二期墙绘工程竣工
新闻网讯(通讯员艾丹)盛夏烈日,湖北省武汉市江夏梁子湖区沼山镇王铺村的白墙前,一群身着志愿者马甲、满身颜料的年轻人却格外专注,他们是来自武汉城市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部的青年辅导员和学生党员。从6月24日到7月4日,整整11天,他们以画笔为犁,在王铺村的房前屋后精心创作,圆满完成了学生党支部第二期红色赋能墙绘工程,为这个古朴的乡村绘就了一幅幅充满生机的新画卷。 【暴雨中的守护:颜料与汗水交织的担当】 项目进行到一半时,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让所有人措手不及。雨水顺着尚未干透的墙面流淌,眼看精心绘制的图案就要被冲刷模糊。学生党员邓枫婉和几位同学毫不犹豫地冲上前,用提前准备好的塑料布奋力遮盖墙绘。雨水猛烈地拍打在身上,与颜料混合着流进眼睛;长时间高举的手臂早已酸麻沉重,但邓枫婉和同伴们咬牙坚持。雨停后,他们又连夜修补受损画面。这场与风雨的搏斗,不仅保住了墙绘的成果,更成为这群青年党员践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誓言的最生动诠释。 【老村民的故事:艺术唤醒沉睡的记忆】 在王铺村,一面承载着历史变迁的墙绘尤为引人注目。它的创作,源于一次充满温情的寻访。在构思这幅展现乡村今昔对比的作品时,青年党员们没有闭门造车,而是主动登门,拜访了这面墙的主人。七旬的王大爷动情地讲述了王铺村从泥泞小路到水泥大道、从低矮土房到明亮新居的变化。学生们深受触动,将王大爷讲述的“粮仓丰收”、“灯笼高挂”等场景巧妙地融入设计,艺术化地浓缩再现于这面老屋的墙壁之上。当巨幅墙绘最终完成,王大爷再次来到墙前。他久久驻足,指尖轻轻抚过画中熟悉的丰收景象和喜庆灯笼,凝视着画里画外已然巨变的家园,眼中泛起晶莹的光泽。 【“我也要画画”:墙绘点燃的小小梦想】 一幅色彩明快、展现现代生态农业的墙绘前,总围着一群村里的孩子。其中7岁的小女孩刘诗琪看得格外入迷,怯生生地问正在调色的学生党员刘杜月:“姐姐,我能试试吗?”刘杜月欣然答应,手把手教她涂上一小片绿油油的荷叶,在她们共同的努力下,逐渐在墙根舒展开来。小诗琪的奶奶站在一旁,看着孙女专注的侧影,眼角笑出了深深的皱纹。当艺术的光芒照进田野,它唤醒的不仅是记忆,更照亮了未来乡村建设者心中最初的梦想。 【无声的课堂:色彩凝聚发展共识】 这次总面积超过300平方米的墙绘,绝非简单的装饰。它们浓缩了王铺村的历史脉络、醇厚的农耕文化,更描绘了生态宜居、产业兴旺的振兴蓝图。斑斓的色彩跃然于白墙,成为唤醒人们乡愁记忆、凝聚发展共识的无声课堂和催化剂。 调色盘里,调和的是青年学子对乡土真挚的热爱;画笔之下,勾勒的是青年党员对时代责任的担当。他们顶着烈日挥汗如雨,利用专业所长将学术知识、艺术才华精准对接乡村需求。习近平总书记曾寄语青年:“当代青年建功立业的舞台空前广阔、梦想成真的前景空前光明。”王铺村的墙绘实践,正是青年党员响应号召,深入基层、服务乡村的鲜活例证。国家发展为青年成长提供了广阔舞台,而青年一代的奋发有为,又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澎湃的青春动能。这种“双向奔赴”的力量,在每一面被点亮的乡村墙壁上,都闪耀着动人的光芒。 画笔虽小,能绘时代新貌;青春力量,可担振兴重任。武汉城市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部的青年党员们,用智慧和汗水在乡野间书写了一份生动的答卷。当最后一笔落下,王铺村的墙壁不再沉默,它们诉说着过往,映照着当下,更召唤着中国乡村更加壮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