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始终“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公益性、坚持应用型、坚持办工科”的初心使命,以培养人格健全、基础知识扎实、专业实践能力强、勇于创新,具有“匠心精神+艺术素养”的一线工程师或行业应用型创新人才为目标,有效解决了应用型创新人才缺乏人文底蕴的问题,实现了知识、能力与素质融合培养,不断提升人才培养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协同发展。
1.明确“匠心精神+艺术素养”培养内涵与要求
学校聚集培养具有“匠心精神+艺术素养”的应用型创新人才,深入推进符合学生成长规律、适应时代特色、面向未来创新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并以此为牵引,不断深化教学各环节改革,将“匠心精神+艺术素养”融入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及课程教学大纲,通过开设课程、搭建平台,不断深化培养特色。2016年以夯实基础、突出工程应用能力培养为目标,着力打造具有“匠心精神+艺术素养”的人才培养特色,设立10学分素质拓展教育课程,发挥通识课程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创新意识,提升学生“匠心精神+艺术素养”等方面的价值引领功能。2022年围绕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以“提质减量”为重点,突出专业课程提质减量,综合设计/实践融合创新,切实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夯实融通基础课程,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意见。在人才培养各环节不断深化“热爱、做透、准确、创新”的匠心精神和“运动美、艺术美、劳动美、创造美”的艺术素养内涵。
2.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匠心精神+艺术素养”
聚焦课堂,在课堂中培养匠心精神,构建起以“热爱”为基础,“做透”为要求,“准确”为标准,“创新”为目标的教学新模式。授课过程中用匠心精神的标准严格要求学生去学、去做;教师教学也必须具有匠心精神,要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强调匠心精神培养的“产出导向”和“持续改进”,使教师成为学生匠心精神学习的榜样与表率。在“三种五类”课程建设工程中,课程团队结合课程特点,将“匠心精神+艺术素养”融入教学内容建设、教学方法改革和教学资源建设当中,注重塑造学生吃苦耐劳、努力拼搏、敬业奉献的职业价值认同,着力培养严谨求实、刻苦钻研、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以及迎难而上、勇于创新、挑战极限、追求卓越的职业精神。构建艺术类课程体系,规定每位本科生就读期间必须完成艺术素养类必修课、选修课各1门,至少参与1项艺术实践活动,掌握1项艺术技能,修满3学分的公共艺术课程。开设了《艺术鉴赏》必修课和《书法》《舞蹈》等涉及音乐、绘画、戏曲、书法、影视等八大艺术门类选修课程42门,其中艺术鉴赏与理论课程11门,艺术实践课程31门,每年选修学生近5000人次。通过艺术课程修读,使学生具备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基本知识,为提升审美能力奠定基础。
3.在实践教学中锤炼“匠心精神+艺术素养”
围绕学生实践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深化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一是优化课程实验、社会实践、认知实习、毕业实习、专业综合实训(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六环节”课程体系;明确实践教学匠心精神培养要求,要求学生做到“五精”,即过程要精心、操作要精细、作品要精致、演说要精准、报告要精炼,实现磨炼意志、树立成匠梦想、铸造匠心精神目标。二是加大实践教学比重,充分开展实践训练,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技能,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升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项目占比,每学期开出综合性、设计性项目约1400项;专业实践教学平均学分占比提高至34.9%,其中人文社科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学分占36.5%,理工医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学分占比33.4%。三是强化知识综合训练,严格实习和毕业设计要求,设计了8-10学分的专业综合训练(设计)环节,实行专业认知实习和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周期一学年、八大环节,各环节严格落实“深度学习、反复训练、严字当头”要求;四是以学科竞赛为抓手,实施“一专一赛、一生一赛”,鼓励学生提前进入科研团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实现“以赛带练、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在竞赛和科研中淬炼匠心精神;五是搭建高水平“锤炼”平台,投入巨资建设实验室244个、艺术教育场所20多个,省级、校级科研平台24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529个,确保匠心精神锤炼条件保障。
4.在第二课堂中拓展“匠心精神+艺术素养”
以课外学科竞赛、学生社团、社会实践、一院一品、艺术节展演、节日晚会、开放实验室等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构建“社团+展演”的课外艺术活动机制,设立“行健合唱团”等艺术社团、大学生艺术节等艺术展演、实施“一院一品”项目、“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使学生认知、感悟艺术品位,拓宽艺术视野、陶冶情操,提升审美能力塑造“艺术素养”。配强课外活动指导队伍,打造精品活动项目,依托第二课堂成绩单管理系统实施活动的考核评价,通过课外活动锤炼匠心精神,陶冶艺术情操。2023年面向全体在校学生开展满意度调查,学生对“匠心精神+艺术素养”培养特色满意度为98.4%。近三年,学科竞赛成绩在“2018—2022年全国民办及独立学院大学生竞赛榜单”中位列全国第七、陕西第一,本学年本科生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实践活动14634人次,占在校生总人数的86.5%。用人单位对本校毕业生多种能力满意度均高于80%,充分印证了学校“匠心精神+艺术素养”培养特色合理性及有效性。在西部中小企业对我校毕业生满意度的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满意度达97%,对毕业生的总体评价是踏实肯干、吃苦耐劳、求真务实、勇于担当,动手能力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