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确立产教融合“一二三”发展战略。学校出台《三亚学院产教融合总体规划指引》,坚持一个使命,办好应用型大学,为学生更好地走向社会而努力。坚持两域融合,走好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之路,以“三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三创”的重要指示。明确通过“学科瞄准优势行业、专业对接头部企业、课程嫁接关键岗位、人才培养方案对照产业变革、数字链接线上线下场景、聚焦高价值智力成果及高价值岗位胜任力”的产教融合“六部曲”的发展战略。
2.探索“五四三二一”产教融合新路径。学校明确提出产教融合服务“五大”学科领域,办好“四新”学科群,做好“三型”教师分类,明晰“双院”教育体系,聚焦一个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总体目标。
3.推进产教融合“四保障四到位”。一是制度保障,确保理念思路更新到位。学校修订相关管理制度,将产教融合工作和相关成果纳入绩效评价体系。通过全体教职工大会、学院及部门专题研讨会等方式在全体教职工中达成产教融合共识。二是组织保障,确保管理能力变迁到位。成立产教协同委员会、产学研成果转化办公室、应用科技处、新文科研究发展处等职能机构,健全产教融合组织架构和内部管理架构,为产教融合工作提供组织保障。三是资源保障,确保实践平台建设到位。学校加大10个产业学院建设,加大行业企业资源库和教学案例库等资源建设,加大校内产业实践基地建设,为培养学生能力素质提供资源保障。四是队伍保障,确保“产教通”型师资配置到位。学校通过鼓励教师企业挂职、顶岗培训以及职业证书考取等多种方式加大“产教通”型教师培养,为学校产教融合战略落地提供人员保障。
4.凝练特色产教融合模式及成果。一是总结凝练三亚学院IDO导向的“VOICE”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创新模式。二是建成吉利新能源与智能汽车产业学院、吉利工业互联网产业学院、吉利汽车创新设计产业学院、盛宝金融科技产业学院等10个现代产业学院,其中吉利新能源与智能汽车产业学院、盛宝金融科技产业学院获批省级现代产业学院;先后入选教育部金融科技、市场营销及旅游管理虚拟教研室共建单位,以及工业和信息化教育与考试中心首批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人才培养与评价基地。三是《实用数字货币教程》和《海南乡村社会调查操作指南》2本教材获批省级特色培育教材,编写《新能源汽车概论》《数字货币》等22本校企特色教材,立项223项产品思维导向特色课程改革等校级产教融合特色项目。培养105名“产教通”教师,283名教师利用暑假完成赴企业挂职锻炼。四是成立直播系,搭建企业宣传品牌产品的直播平台。直播系面向全校开设校企共建课程7门,近600名学生接受直播课教学。直播团队已为极氪等5个汽车品牌做推广直播94场,总流量150万+。五是校企合作建设5个虚拟仿真实验室。新能源与智能汽车工程研究中心、软件基因代码安全分析应用工程研究中心获评省级工程研究中心,金融创新与多资产智能交易实验室获评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六是积极争取利用外部资源,申报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5项。
5.发挥“冬季小学期”作用,搭建柔性引才及人才培养新平台。目前,学校已共邀请了包括北京大学王海明教授等在内的100余位专家学者来校开设课程,多数被聘任为学校的兼职教授。2023-2024学年冬季短学期参与学生达3万余人次,专家学者授课内容灵活多样,紧贴学术前沿,较大开拓了学生的专业视野。
6.系统设计课程体系。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基于OBE教育理念,构建“专业教育课程+通识教育课程+特色教育课程”的课程体系。开设“四史”、美育、劳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必修课程。通识教育课程包括共同基础课、通识核心课和第二课堂。专业教育课程包括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综合实践。特色教育课程包括数字技能教育课程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2023-2024学年,本科生生均课程门数为0.1门,与行业企业共建、共同讲授100门课程。优化学分比例结构。各专业进一步优化培养方案中各模块课程学分比例结构。目前,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特色教育课程学分分别占比36%-46%、46%-56%、8%,实践教学学分不低于总学分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