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坚持特色发展,聚焦应用型人才培养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培育打造自身优势,形成了“三个引领、双院育人、四创融合”办学特色。
1.实施“三个引领”,坚守立德树人
坚持党建引领。夯实建强基层党组织,完善全覆盖的组织体系,健全党委工作机构,制定30项党建规范,专任教师党支部“双带头人”全覆盖。聚力“一融双高”,围绕立德树人、政治和意识形态安全、干部和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科研和管理服务,深入开展党建示范和质量创优活动,培育优良师德师风、校园文化,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例如:管理学院创建“五位一体”、珠宝学院创建“五立工程”党建模式,以党建促思政、带业务,形成“一总支一特色一品牌”。学校获批省级样板党支部3个、“双带头人”工作室1个,连续三年获评广东省高校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最高等次。坚持思政引领。着力构建大思政体系,成立学校“三全育人”领导小组,配齐配优专职队伍,围绕十大育人体系,系统归纳梳理各个单位、岗位育人职责,逐项分解落实到岗,同考核机制挂钩,党团学、校院班一体联动,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扎实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党委书记联系马克思主义学院,校院两级党政主要领导带头讲授“思政第一课”,整合各类资源办好“大思政课”,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2项成果分获教育部第七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学习领航计划一等、三等奖。持续开展青马工程、社会实践等各类教育活动,思政引领的力度、温度、效度显著提升。近三年,涌现出1165名优秀学生党团员、团干部,155名学生投身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山区)计划,239名学生应征入伍,95的毕业生奔赴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一线和祖国与人民最需要的地方担当责任使命,贡献青春力量。坚持文化引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构筑校园文化,精心打造“一区二廊一基地”校园文化核心区(图1),高标准建设占地1400㎡,集党建、思政、校史为一体的党建思政育人基地。高质量创建“1+N”网络育人空间(图2)。建设绿色生态、和谐优美的校园环境,构建人文、自然、建筑景观相得益彰的育人氛围,获评广东省“绿色学校”。做优城理讲坛、城理人物、城理青年行等特色品牌,做亮“一院一社一品”文化活动。培育以校训、家国情怀、学校精神、育人理念、使命担当为内涵的精神文化体系(图3),在潜移默化中启智润心、凝心聚力,成为学校发展的深层推动力。
图1“一区二廊一基地”校园文化核心区 图2“1+N”网络育人空间
图3 学校精神文化体系
2.实施“双院育人”,深化产教融合
构建“双院育人”模式。搭建“专业学院+产业学院”的“双院”育人平台,聚焦新能源、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质生产力重点领域。与企业行业联合打造9个现代产业学院,其中省级示范性产业学院1个,省级产业学院3个,校级产业学院5个。例如:与广州市交通产业联盟、广州市碳达峰碳中和产业联盟、广州市轨道交通产业人才联合会共建绿智交通产业学院,与广汽埃安新能源汽车股份公司共建智能车辆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学院等。双院实施四协同:协同创新办学机制、协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协同建设校企课程、协同建设实践平台(图4),培养满足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图4 双院实施“四协同”
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紧贴广东省“双十战略”产业集群、广州市重点发展产业,前瞻性布局了智能车辆工程、机器人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等9个新工科专业,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匹配度达到100。深化校企校地合作,与行业企业和地方广泛建立合作关系,围绕人才培养、技术服务等开展深度合作,实现共建双赢(图5)。创新实施合作育人,双院联合开办“新能源产教融合创新班”“绿智交通先锋班”等产教融合实验班,为学生提供定制化课程,帮助学生尽早掌握核心专业技术,提升专业能力。探索推进专业融通,顺应企业需求,在省内同类院校率先开设“软件工程+投资学”等主辅修双学位实验班;推进“工管”“文管”交叉,开办“主修专业+微专业”实验班,为学校发展和学生成长开辟新赛道。
图5 校企校地共建双赢
3.实施“四创融合”,强化创新创业
“思创融合”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协作意识,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树立科学务实的创新创业观,塑造服务人民、奉献祖国的价值理念。近三年,累计组织483支创业团队、1997名学生参加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开展红色社会实践。响应乡村振兴战略,组建科技特派员团队,为肇庆市甘洒镇、茂名市马踏镇、揭阳市白塔镇等送去先进科技成果,助力特色产业升级。广大学生在创新创业中砥砺品格、提升素质,取得显著育人成效。“专创融合”贯通培养。将创新创业教育以“五个导入”贯通教育教学全过程(图6),实行弹性学制和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互通融合。
图6 创新创业教育“五个导入”贯通教育教学全过程
“产创融合”协同发展。通过校企共建产业学院、创新实验室、项目孵化等,搭建产学研用“四合一”实践平台,开设校企合作创新创业课程,实行“双导师”制,将产业需求、企业工程师创新实践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起来,以产业发展前沿为导向、企业研发项目为载体,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把科创项目引入课堂,鼓励学生走进科创实验室,采用“项目式”教学,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习新知、锻炼能力。支持青年教师参与创新创业,现有专兼职创新创业导师241人,为高质量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有力支撑。“赛创融合”学赛互促。构建“教赛融合、学赛互促”体系,组建创新创业竞赛团队,校企共同组成指导教师全程进行支持指导,将学科竞赛纳入学分认定体系及评先选优条件,激发师生参与学科竞赛的积极性。近三年,我校学生在各类竞赛中共获省部级以上奖项1721项。学校“华汽车队”连续七年在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中获得亚洲和全国冠军。2021年,学校通过双创教育示范校复评,再次获评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