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主页

综合新闻

课堂变身“趣味咖啡店”,徐艳老师生动演绎“消费者剩余”概念
发布时间:2024-10-25 来源:本站 浏览次数:407

新闻网讯(记者 唐欣)近日,23级会计七班与八班的同学们在一堂微观经济学课上,经历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学习体验。徐艳老师以一杯咖啡为媒介,将原本枯燥的经济理论演绎得生动有趣,让整个教室仿佛变成了一家热闹的咖啡店。

 

 

随着上课铃声的响起,徐艳老师并没有急于翻开课本,而是以一种轻松幽默的方式引入了今天的主题——“消费者剩余”。她环视教室,突然眼神一亮,指向后排一位同学手中的小黑杯咖啡,笑道:“哎呀,这不是我正好需要的饮料吗?”这句话一下打破了课堂的宁静,同学们的笑声如潮水般涌来,原本略显沉闷的氛围一扫而空。

紧接着,一场别开生面的“咖啡买卖”情景剧在徐老师的导演下拉开帷幕。她亲自上阵,一人分饰四角,分别扮演咖啡店主和三位性格迥异的顾客。只见徐老师一会儿化身热情洋溢的咖啡店主,吆喝着“卖咖啡!18块一杯!快来买哟~”,一会儿又变成精打细算的顾客A,眉头紧锁地说:“18块一杯太贵了吧,旁边小摊上才八块钱一杯!”一会儿又成了豪爽大方的顾客B,大手一挥:“18块一杯啊,这么便宜,买买买!给七班八班的同学每个人买一杯!”最后又变成了一位犹豫不决的顾客C:“嗯~可以接受,来一杯,谢谢!”

教室里笑声、掌声此起彼伏,同学们被徐老师那绘声绘色的表演深深吸引。他们纷纷投入到这场“咖啡买卖”的游戏中,思考着如何判断商品价格的合理性。有的同学说:“有钱就觉得便宜呗!”有的同学则梦想着:“我以后要是有钱了,每天买十八一杯的咖啡!”

在同学们的热情参与下,徐老师巧妙地引入了“心理价格”和“实际价格”的对比,揭示了消费者剩余的本质——它是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与实际支付价格之间的差额。通过这一生动的例子,原本抽象的经济概念变得清晰易懂,同学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会计八班的张思涵同学感慨地说:“徐老师的课总是充满惊喜。她用生动的例子和贴近生活的实例,让我们这些‘门外汉’也能轻松跨入经济学的门槛。现在,我觉得经济学不再遥远,它就在我们的生活中,甚至就在那一杯咖啡里。”

徐艳老师用她的智慧和热情,将微观经济学课堂变成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咖啡店”,让同学们在欢声笑语中领悟了经济学的真谛。这场独特的教学体验不仅激发了同学们对经济学的兴趣,更让他们深刻体会到了经济学的魅力所在。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