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通讯员 王薇薇 肖可可)七月烽烟淬剑芒,青马昂首向朝阳。七月的延安,烈日灼灼,却燃不过青年追寻红色足迹的赤诚。7月11日至7月20日,我校“赤炬传薪”青马延风实践团踏上这片革命热土,以九天为期,展开一场穿越时空的精神共鸣,在实地研学中追溯红色精神根脉,在亲身实践中汇聚乡村振兴动能。
集中实践:踏访革命旧址,感悟初心使命
在延安革命纪念馆,泛黄文献与斑驳实物勾勒出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十三年的奋斗脉络;驻足王家坪八路军总司令部旧址,简朴窑洞中的煤油灯、旧桌椅,静静诉说着老一辈革命者运筹帷幄的往事;漫步凤凰山麓革命旧址,砖石瓦舍间留存的生活印记,见证着艰苦岁月里的初心坚守;中国抗日军政大学纪念馆内,“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训映照出无数青年为救亡图存锤炼成长的历程;迈进杨家岭革命旧址,庄严肃穆的七大会堂,让人深切感悟“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诞生根基;探访梁家河村,昔日窑洞与今日新貌交相辉映,彰显着“艰苦奋斗、为民造福”的知青精神。此外,六届六中全会纪念馆的珍贵影像,还原了团结奋斗奠定抗战胜利基础的历史场景;鲁迅艺术学院旧址的画作与乐谱,见证着文艺工作者以笔为枪的赤诚;延安文艺纪念馆的实物展品,串联起革命文艺的峥嵘岁月;枣园革命旧址的窑洞承载着老一辈革命家绘制的建国蓝图;在张思德纪念广场,“为人民服务”的深刻内涵与平凡中的伟大,更引发了同学们的深切共鸣。
实践团的同学们循着历史脉络踏遍十一处革命遗迹,每一处遗迹都是一部立体生动的红色教材。这些镌刻着坚定信仰、承载着使命担当的地标,串联起革命岁月的精神密码,既勾勒出延安精神的丰富肌理与深刻内涵,让那段峥嵘历史在行走中愈发清晰可感,也为后续成员们自主实践打下坚实基础——在实地感悟中沉淀的历史认知与精神养分,为深入探究红色基因、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持久的动力与清晰的方向。
自主实践:扎根乡土大地,青春赋能振兴
在自主实践环节中,实践团的同学们走进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老旧纺车与耕地农具静静铺展“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的壮阔画卷;探访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园,巍峨纪念碑在肃穆中镌刻“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精神内核;踏入吴起革命纪念馆,泛黄的老照片生动还原长征胜利落脚点的艰辛与荣光。
同学们以镜头为笔描摹红色肌理,围绕自主调研课题深耕实践:精心策划拍摄系列红色宣传短视频,用青年视角解读革命故事、活化历史记忆;结合红色遗迹与乡土风情,规划设计“红色研学+乡村体验”旅游路线,让红色资源串联起乡村振兴脉络;夜间开启的“青耕中国”主题直播里,实践团成员们化身延安特产“推荐官”,为农特产品注入青春解说,吸引超1500名网友驻足互动,收获2.5万余次点赞支持。从“枣园的灯光”到“直播间的光亮”,时空流转中,成员们以课题实践为桥,让红色精神赋能乡村振兴,这份担当与热忱始终闪耀如初。
九天时间里,同学们用脚步丈量红色土地,团队累计步行超500公里;用目光触摸历史温度,走访14处革命旧址;用思考对话峥嵘岁月,聆听4场专题讲座。同时,以笔为媒记录感悟,累计撰写新闻稿与推文15篇,每日总结80篇;以镜头定格初心,剪辑视频6条、拍摄素材超1000分钟。每一步丈量都浸透着崇敬,每一段记录都饱含着思考,每一帧画面都凝结着担当。这些数字背后,是同学们对红色历史的深度回溯,更是对青年使命的生动践行。
本次延安之行,既是一场历史与现实的深度对话,更是一次初心与使命的郑重交接。当青春的足迹踏上这片革命热土,当年轻的心灵与红色基因热烈碰撞,“赤炬传薪”的深意愈发鲜明——传承的是艰苦奋斗的精神火种,延续的是为人民服务的不变初心。怀揣这份沉甸甸的感悟,实践团将带着延安精神的滋养继续前行,在日常学习中深耕不辍,在未来工作中勇毅担当,让红色信仰融入青春血脉,让使命担当照亮前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