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设计学部三堂教育—创新创业讲堂成功举办
武汉城市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部于六月二日下午六点在教学楼3306成功举办了三堂教育—创新创业讲堂。此次活动由陈亚斌副教授主讲,深入探讨了创新的定义、分类、方法以及创新型人才应具备的素质,并就创业的定义、要素和意义进行了系统讲解。 陈亚斌副教授引用了美籍奥地利政治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的理论,对创新进行了定义,并将其分为思维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技术创新、组织与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营销创新等多个类别。他强调,思维创新是一切创新的前提,而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和技术等其他类型的创新则是推动企业和社会进步的关键因素。他介绍了多种创新方法,包括移植法、属性列举法、奥斯本检核表法和组合法等,旨在帮助学生打破传统思维框架,激发创新思维。 陈教授指出,创新型人才应具备知识储备、创新思维、行动力和合作意识等素质。他特别强调了好奇心、兴趣效应和想象力在创新思维中的重要性。在创业部分,陈副教授阐述了创业的定义,包括创新精神和创业精神的驱动过程、机会识别和开发的过程以及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他还介绍了蒂蒙斯的创业三要素模型和萨尔曼的创业核心要素模型,突出了商机、资源、创业团队以及人和资源、机会、外部环境和创业者的交易行为在创业过程中的重要性。 陈教授探讨了创业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就业机会创造以及新企业家产生的推动作用。陈教授还特别针对大学生创业进行了指导,强调了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包括创业知识素质、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心理品质。他还提出了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路径,包括选修创业素质教育课程、参加创业心理训练活动、加强自身创业实践体验等。 陈教授对专业竞赛进行了系统的介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通过竞赛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参与讲堂的学生们对陈教授深入浅出的讲解给予了高度评价,纷纷表示受益匪浅,对创新创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艺术与设计学部表示,将继续致力于举办此类富有启发性的讲座,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为社会培养更多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