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

武昌理工学院以成果为导向的三维人才培养模式

发布时间:2025-02-14
作者:本站编辑
浏览次数:56
分享:

学校根据OBE理念,探索和实施了专业素质教育、通适素质教育、创新素质教育协同推进的“三维”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鲜明的人才培养特色。

1.将传统的大学专业教育转变为专业素质教育。在引导学生学习、内化专业知识基础上加强对学生专业观念、专业品德特别是专业能力的培养。通过调研了解社会对各专业人才素质的要求,精准定位各专业的专业素质(含专业观念、职业道德、专业能力等)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明确对各专业学生专业素质的具体要求。遵循“社会需求决定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培养目标决定学生毕业要求→毕业要求决定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决定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师资及其他各种教学资源配置”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原则,构建一个“由上向下设计,由下向上支撑”的专业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确保人才培养的专业素质规格。专业知识内化创新,即改变传统课堂偏于传授知识、学生以应付考试为主的教与学,采用“开发内化创新”教学模式,促使学生内化知识和创新。“开发内化创新”教学模式即课前、课中、课后整体联动,通过引导、研习、检验、精讲、互动“五模块”紧密衔接,教师采用启发式、案例式、讨论式、项目实战式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开发学生的潜质潜能,促进学生内化和创新知识。通过教学模式改革,实现课堂教学由“满堂灌”向“互动式”和“做中学”转变,促成学生的学习由“死记硬背”向“融会贯通”转变,由追求“标准答案”向“知识创新”转变,真正培养和提高学生扎实的专业素质。强化专业实践,即加强和落实实验实训、专业见习、顶岗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动脑动手中,真正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内化为相应的专业素质。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大了实验实训、专业见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课程和环节的学时比重,建立了263个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工学交替、产教融合、以研促学、以创促学、以赛促学等。综合运用多种创新型的实践教学方式和方法,如实验教学、现场教学、创业体验式教学、案例教学、项目实战式教学、研讨式教学、自主探究式教学、任务驱动式教学等。通过强化专业实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专业素质评价,即改革传统的考试、考查方法,采用“素质化命题”对学生的专业素质进行评价。“素质化命题”排除填空、名词解释、判断选择、简答等机械记忆、死记硬背类试题,而采用案例分析、辨析、论述等考查和测评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主观题或“活题”,其重要特征和标志是试题“找不到现成答案”,甚至是开卷考试也无法抄袭,学生只能将所学内容真正“内化”后才能解题。这种考试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状况,而非对知识的记忆或存储状况,完全不同于专业教育模式下的知识性考试、考查。

2.将传统的通识教育转变为通适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过硬的通适素质包括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良好的社会公德素质、较强的通适能力素质和良好的身心素质。通适素质教育的主要路径包括通适知识内化、素质导师引导、社会实践提升、通适素质测评等。通适知识内化,即通过通适素质教育课程教育和引导学生内化知识形成通适素质。首先是建构系统的通适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包括思政课类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等)、基础课类课程(大学体育、大学英语、数学等)、公民课类课程(法制、国防、安全等)、特色类课程(国学精粹、博学博览、形象塑造、心理健康教育、内省修养、大学生就业与职业发展指导等)、实践课类课程(军训、素质拓展、社团活动、校内创新创业活动等)。其次是落实“课程思政”,彻底改变通适课程“说教式”“满堂灌”教学方式,实施“开发内化创新”教学模式,采取情感式、案例式、启发式、项目实战式、调研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情感,引导学生将通适课程理论知识内化为素质。再次是创新自修课修学方式。自修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但不占课内学时、不安排教师授课,学生自学,通过素质评价获得相应素质分的课程。素质导师引导,即发挥素质导师的专业、专职教育与引导职能,全面培养学生的通适素质。学校改革传统的辅导员或班主任制度,实行“素质导师制”。相对于传统的辅导员、班主任,素质导师不是简单名称上的改变,而是集辅导员、班主任、素质教育特色课教师、素质测评师、素质拓展师“五位一体”,以“六导六督”为基本职能,专门从事通适素质教育的教师队伍。“六导”即人生引导、品德教导、心理疏导、学业指导、就业指导、创业指导;“六督”即督促学生“三创”(创意、创新、创业)、“三能”(能认知、能内化、能践行)、“三习”(预习、复习、练习)、“三问”(敢问、勤问、善问)、“三多”(多读书、多实践、多交流)、“三省”(内省理想信念、自省品德修养、反省言行举止)。社会实践提升,即组织和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和提升其通适素质。学校将社会实践作为大学生提高通适素质的重要路径,组织和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有:成长体验型活动,如校外素质拓展、参观学习、社会科技文化活动、勤工俭学等;学以致用型活动,如专业实习、顶岗实习、创新创业实践等;社会调查型活动,如市场调查、市民文明度调查、乡风民俗调查、家乡变化调查、环保类调研、乡村脱贫考察等;社会服务型活动,如义务劳动、照顾孤寡老人、扶困助弱、义务家教、青年志愿者活动、“三下乡”活动、无偿献血、各种便民服务等。通适素质评价,即通过实施通适素质评价鞭策和督促学生加强素质培养。学校根据大学生通适素质教育的目的及要求,科学设置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通过大数据广泛收集学生的素质表征信息,以“素质分”为计量单位,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社会公德素质、通适能力素质和身心素质进行量化评价。通适素质评价对培养大学生通适素质具有极大的导向和推动作用,成为通适素质教育落地的重要保障。

3.将创新创业教育转变为创新素质教育。在引导学生学习、内化创新、创业知识和技能基础上,注重加强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促使大学生不仅能够充分就业、积极创业,而且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要,为实现高水平的创新创业和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其实施路径包括创新理论奠基、创新典范引领、创新实践训练、创新成果展示以及创新素质评价。创新理论奠基,即通过开设“创新素质培育”“成功素质培育”“科技前沿与展望”“科研方法”等理论课程,让学生掌握有关创新基本规律和方法的知识,了解学科前沿知识,为培育创新素质奠定理论基础。创新素质理论课程,强调运用“开发内化创新”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在潜质潜能开发和知识内化创新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开启他们的智慧,开拓他们的创新思维。创新典范引领,即通过将中外科学家的创新案例、大学生创新典型案例、优秀校友创新典型案例以及大学生身边的创新典型案例等编成教参让学生学习,利用网络专栏、宣传橱窗、事迹报告会等形式,多角度、多渠道深入宣传,让学生学有榜样,激发起模仿和追求榜样的愿望,从而对学生的创新产生广泛深远的激励、引领、带动作用。创新实践训练,即在创新典范引领激活学生创新意识以及课堂教学奠定创新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特殊潜质潜能和发展志向,制订一系列的个性化培养方案,开展创新素质培育的实践训练,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如开办各种特色班、实验班,组建创新中心、创业中心、创意中心、创作中心以及各种兴趣专长的社团,有针对性地开发和培养学生的相关创新能力。开展和推进以发明创造为主的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通过产生某种创造性产品或作品为主的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习创新,进行创造,全方位提高其创新素质。创新成果展示,即通过举办“大学生科技文化节”“创新素质展示节”等形式,充分展示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成果,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激发和鼓励学生的创新欲望和创新热情。还积极探索大学生创新成果转化的有效路径,如举办成果拍卖会,向社会推介学生的优秀创新成果,并探索大学生创新创造成果“供需对接”的有效机制,对学生的创新实践和成果予以充分肯定和鼓励,引导其坚定创新的信念,增强进一步创新的信心和热情。创新素质评价,即通过对学生实施创新素质评价鞭策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学校在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专门设置创新素质分,并规定学生只有取得一定量的创新素质分才能毕业。对学生创新素质分的认定可以通过对其创新观念、创新品格和创新能力的测评及对其创新成果(包括学生获得的国家专利、参加创新比赛获奖、发表的学术论文以及其他各类创新作品等)进行鉴定。创新素质评价作为创新素质教育的“指挥棒”,可促使学生的创新素质得到充分发掘和拓展,从根本上提高创新素质教育的成效。将专业素质教育、通适素质教育和创新素质教育“三维”协同推进。首先,按照“三维”人才培养模式要求进行人才培养“顶层设计”,即按照专业素质教育模块、通适素质教育模块、创新素质教育模块制订各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各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及学生实际,明确人才培养的“三维”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及相应的实施路径。其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相互渗透。专业素质教育中渗透着通适素质教育的内容,如专业教师将思想道德素质教育通过课程思政有机融入专业素质教育过程中,既教书又育人。通适素质教育也渗透专业素质教育的内容,通适素质教育往往要结合专业素质教育开展,以避免空洞的说教。如结合学生的专业领域或专业实践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心理素质以及通适能力(如学习能力、交往能力、组织协调与管理能力)。创新素质教育通常要结合专业素质教育、通适素质教育开展。如通过专业实践活动或专业竞赛、毕业设计(论文)等形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等;通过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通适素质教育活动,培育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再次,在所有教育活动中都贯彻落实“开发内化创新”这一素质教育的根本方式,突出实践运用,从而使三维素质教育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附表: 武昌理工学院各教学单位教师与本科生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