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模式。学校通过现代产业学院培育建设,推动学校与行业企业的紧密合作,促进供需对接和流程再造;开展产学研项目,建设校企合作类课程,开展项目式、案例式教学,加强学生科技应用和创新能力培养;同时将职业技能相关课程学习融入到日常教学过程中,有序组织职业技能认证工作,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市场竞争力。强化校院二级协同合作,以纵向项目、横向课题、产学研名师工作室项目为抓手,着重于开展应用类研究,以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人才培养高校职能为己任,探索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育人模式,构建服务、审批、范式、激励等工作体系,形成产学研深度融合协同育人模式,助力实现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学校成立现代产业学院6个,建成面向全校学科专业的、稳定运行的产学研名师工作室37个,吸引了304名教师和1378名学生参与。工作室作为链接校外资源、校内师生的育人平台,通过带学生进项目组、科研成果转化教学资源等形式实现激发学习兴趣和培育创新能力目标。同时,逐步打造了既符合学科特色又紧贴产业发展前沿的特色育人活动品牌,如“产教融合通识沙龙”系列,包括华夏建规论坛、华夏信创沙龙、华夏体育论坛等;“假期产业学堂”已举办54期,取得了显著成效;建设产教融合型课程及微专业,面向本科生立项29项应用科学研究项目,参与学生135人,有效促进了学生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活动质量的提升。
2.创新创业特色育人体系。学校高度重视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构建创新创业特色育人体系。通过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建创新教学团队、共同开发创新课程资源、共建实践教学平台、共同评价学习效果,努力实现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的紧密对接,打造专业课程教学、企业实践、学科竞赛、创新创业教育一体化学习体系。持续更新教学内容,将学生学科竞赛内容与教育内容深度融合,同时与企业深度合作,依托企业真实项目开展师生共做、师生共创,实现学生学习成果“学业、作业、作品、产品”的提质。学生先后获第十四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决赛铜奖,湖北省第十三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金奖,2024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年)省级银奖等。本学年,学生获得省级及以上竞赛奖项1605项,1621人次,获得国家专利11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获得教育部立项10项,省级立项30项,校级立项387项。连续2年,登榜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公布的全国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TOP100。建成湖北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1个,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9个,学校被武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授予“武汉大学生创业学院”荣誉称号。
3.“一站式”学生社区育人平台。学校不断深化“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的内涵,结合学校办学特色,拓展社区育人功能。在新时代背景下,面临民办高校学风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学校将二十年办学实践形成的“抓室风促班风建校风”优良传统融入社区建设,将一期建在宿舍楼、二期建在工作室、三期建在云平台。“一站式”学生社区已成为推动新时代学风建设的重要抓手,形成了“一期工程抓室风”、“二期工程促班风”、“三期工程建校风”的建设格局,相关做法取得突出成效。一年来,学生工作获得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综合改革与精品建设项目1项、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专项资助课题立项2项,学生工作团队结合日常工作申报湖北省生涯指导典型案例,获全省学校典型案例1项,为全省10项之一,同类民办高校唯一;2项获院系典型案例,全省民办高校仅3所;4项获个人典型案例,为同类高校最多;辅导员荣获“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学校荣获“全国急救教育试点学校”,获批“湖北省心理健康教育示范中心”;学校四级累积通过率、考研录取率连续四年大幅增长;学生在各类竞赛中获奖2210人次,位列全国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竞赛榜单86位,是湖北省唯一入选的民办高校;新时代学风建设长效机制初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