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

上海杉达学院特色发展

发布时间:2025-02-14
作者:本站编辑
浏览次数:56
分享:

1.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大思政”协同育人格局

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人民城市”主题“大思政课”建设,加强育人资源的整合、实践范围的开拓和育人主体的多元合作,探索构建“大思政”协同育人格局,努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育人资源协同,夯实“大思政”育人格局内容基础。挖掘各门课程的育人资源,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夯实“大思政”育人格局内容基础。打造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为核心的思政课程群,开设“习近平关于城市工作论述摘编”“人民城市·上海底色”选修课,举办人民城市系列讲座,展现上海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建设“人民城市”的奋斗历程,线上线下听众累计近10万人次。组织教师依托上海丰富的城市资源,培育以“人民城市”为课程思政主线的专业课程,引导学生厚植“为人民”的情怀,增强“建城市”的能力。育人实践协同,开拓“大思政”育人格局实践范围。打造“人民城市”主题“大思政课”社会实践“大平台”,开拓协同育人实践范围。学校成立长三角民办高校党建与思政工作协作中心,与龙华烈士纪念馆、新四军纪念馆等红色革命纪念馆签约共建,开展实践教学,弘扬伟大伟大建党精神。与上海市香山中学、上海尚德实验学校共同探索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共研“人民城市”教学案例,共办“人民城市”主题展览。开展“人民城市周周行”活动,指导学生开展实践研修,由学生团队拍摄“一江一河”的靓丽风景,讲述海派文化、红色文化、江南文化。育人主体协同,引领“大思政”育人格局有效推进。构建由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党政干部、专家学者、劳动模范、大国工匠等构成的育人共同体,深化多元主体的协同育人,引领“大思政”育人格局有效推进。加强培养培训,帮助教师提高教学研究与课程研发能力,设立“劳模工匠坊”,聘请劳模担任特邀党建组织员,牵头成立上海民办高校关心下一代工作教育实践基地,举办“劳模与学生面对面”沙龙,让学生“零距离”体验劳模的人生,用劳模精神引领学生成长成才。协同育人格局的形成有力促进学校“大思政课”内涵式发展,近年来先后获全国民办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成果一等奖、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获批上海高校特色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单位,入选上海市首批“大思政课”重点试验高校。

2.以需求为导向,深化1+M+N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

学校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实施“1+M+N”(主修专业+拓展领域+实践技能)人才培养路径,构建一流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新格局。深化“1+M+N”模式内涵。“1”:夯实主修专业基础,确保学生掌握本专业的核心知识和技能;“M”:拓展跨学科领域,鼓励学生根据兴趣和职业发展需求,自主选择相关专业的课程进行学习,形成跨学科的知识结构;“N”:强化实践技能培养,通过校企合作、实训项目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优化专业集群建设。依托“智能+”“数字+”等方式积极开展传统专业升级改造,围绕产业数字化需求方向,做好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交叉融合,结合学校学科特色和优势,构建软件和信息技术、智能制造、设计传播等专业集群,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培养环境。推动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等机制,开设引入一批有特色的微专业、微课程,加强“1+M”复合型人才培养。2023-2024学年,开设和引入“金融科技”“开源技术创新应用”“无人机航拍与测绘技术”“人工智能”等12个微专业项目,其中“集成电路产业应用”获批2024上海市集成电路微专业项目。推进育人机制创新。逐步推进人才个性发展机制,推进大类平台课程和开放转专业机会,实施申请课程免听、交流学习学分互认等政策,支持学生个性化培养。深入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定向培养企业紧缺人才。与万豪、锦江和东湖三大酒店集团合作,定向培养“酒店职业经理人”,与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合作开设“中行班”,将“金融+科技”的行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过程。加大课堂外学生能力培养,在专业教学之余,高质量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活动。2023年成立的“开源社团”,目前吸引了来自信息、商、管理、艺术等多个学院的近300名学生,来自华为、阿里、卓易科技、深开鸿等企业,华师大、上海外经贸等高校和上海开源信息协会等公益性组织的导师担任社团指导,社团被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评为年度开源教育贡献奖。强化课程体系建设。全面修订新一轮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要求每个专业开设体现专业融合课程(产教融合、学科融合),反映专业前沿又贴近产业实际的融合型课程。推进专创深度融合,鼓励设置体现专业核心能力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相适应的课程和课程模块等,将相关竞赛科学合理转化为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项目化实训课程,通过融通专业课程和竞赛证书课程,夯实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设置课外研学项目模块,将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实践(含创新创业项目、学科竞赛、论文专利)、获得资格证书等活动纳入培养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