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部新闻

激思维,拓视野,燃热情,铸师魂 ——冯赛枫的教学经验谈

发布时间:2024-08-01
作者:本站编辑
浏览次数:98
分享:

在教育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每一位教师都是播种者,用知识的种子孕育着未来。面对《理解当代中国·英语演讲》这样一门内容宏大深刻的课程,我采取新的教学策略,以期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点燃学生心中的求知之火,理解和探索当代中国的广阔天地,用英语自信地讲述中国故事。这一举措的背后,正是我对师德师风建设的理解和实践。

首先,我引入了“产出导向法”来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侧重于输入,忽视了学生的输出和实践,这与师德师风建设中强调的“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因此,我设计了一系列与学生生活相关,且具有一定挑战性的演讲任务,让学生更容易接受,还能促使他们主动思考、整理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其次,我从中西方对比的角度切入,以此凸显当代中国的比较优势,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当代中国的理解和认同。我始终认为,在我国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背景下,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我的责任不仅是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拓宽视野,培养他们的跨文化理解和思考能力,这也是我在师德师风建设中追求“教书育人”理念的体现。

再次,我注重教学过程的动态调整。在四周的教学后,我根据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和反馈,调整补充了教学内容。经过一系列调整,原本对课程学习感到困难的学生也逐渐找到了学习的乐趣和动力。

最后,我始终保持着与学生的密切沟通,给予他们及时的鼓励和建议,这也是师德师风建设中“为人师表”的基本要求。我时常询问他们的学习进展和遇到的困难,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和认可。有的学生比较内向,更愿意在课下时间通过“学习通”软件和我单独沟通。我发现,不论通过何种途径,当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怀时,他们的学习热情和自信都会增强。因此,考虑学生个体的需求是十分必要的。

通过这些努力,我逐渐感受到了学生们的变化。他们对《理解当代中国·英语演讲》这门课的学习热情和参与度越来越高。更重要的是,学生们开始主动关心当代中国的发展变化,用英语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传播中国声音。

师德师风建设不仅仅是一种规范和要求,更是一种内在的精神追求和行动指南。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关注学生需求、因材施教、给予学生关爱和鼓励,点燃学生心中的求知之火。我也将继续秉承这种师德师风的精神,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