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主页

师·生

【优质课堂教师风采】余正红老师:十八载深耕课堂 为学生谋好出路
发布时间:2025-08-06 来源:本站 浏览次数:181

新闻网讯(记者 吴湘悦)“上课要对得起学生,尽力让他们学好专业知识,为他们的就业多尽一份力——为人父母者,都懂这份心情。”说起自己的教育理念,我校信息工程学部副主任、2024年“优质课堂教师”获得者余正红老师的话语朴素却直抵人心。在城院的讲台上,他已坚守了十八个春秋。如今,他不仅是一位深耕教学一线的资深教师,更肩负着学部发展的管理职责。余正红老师始终用日复一日的耕耘、创新与担当,诠释着新时代师者的责任、温度与格局。

 

作为长期执教大二、大三 Java、数据库等计算机核心专业课程的骨干教师,余正红的课堂有着鲜明的 “实战” 烙印。“课堂必须与行业项目紧密结合,企业需要什么,我就把这些‘干货’融入教学。” 这是他教学设计的核心原则。在 Web 技术课程中,他以完整校园或企业网站系统为载体,引导学生掌握核心技能:前期规划前台页面,分析用户需求确定布局与功能;后台开发阶段重点讲解 JDBC 数据库操作封装,教学生用 Java 实现数据增删改查。为了丰富网站的功能,他还融入了富文本编辑器的教学内容,教学生如何将其集成到网站中,实现文本的格式化编辑、图片上传、表格插入等功能。Web 技术课程还设有专门的实践课。2023 级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王晨野深有感触地说:“Web 课程设有的实践课,余老师总会留出充足的时间让我们自己动手操作 —— 他先在电脑上清晰演示,紧接着就让我们把刚学的内容亲手实践一遍,这其实是特别好的即时复习。我本身就是那种记性不太好的人,而这种当场实操、及时巩固的模式,实在太对我的‘胃口’了,学习效率特别高。”

通过这一系列教学环节的层层递进,学生在课程结束时便能独立完成一个完整的校园网站或企业网站系统。“当学生看到自己能跟着课程节奏,一步步做出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成型项目,就会产生明确的方向感和强烈的驱动力。这种亲手创造带来的成就感,正是点燃学习热情最有效的火种。”

2023 级的王晨野深有同感:“实习之后,我更真切地体会到,老师教的都是实际工作中用得上的知识,是真正有价值的内容。” 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让学生提前感知到职场的实际需求,更帮助他们清晰构建起自己的知识地图,明白 “学什么、用在哪、课后该往哪个方向深挖发力”。

 

当AI技术浪潮席卷教育领域,他将AI视为“赋能教学的可控工具”引入课堂。学生们在他的指导下,学习使用AI辅助评测代码质量、优化编程逻辑、进行初步的代码生成。他时刻保持着清醒的警惕,反复强调要警惕“拿来主义”的陷阱:“AI生成的答案或许能运行,但未必是最优解,更可能掩盖了你们对底层逻辑的思考缺失。”在他的课堂上,合理、批判性地使用AI工具是加分项,其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工程化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而非替代其独立思考与深度认知的锤炼。他告诫学生:“满足于用AI交作业,最终被淘汰的是放弃了思考能力的自己。”

自 2013 年起,余正红老师持续指导学生参与 “蓝桥杯”“挑战杯” 等高水平赛事,坚持 “引导者” 定位而非 “包办者”。他指导流程清晰:先让学生吃透主题、确定方向,再引导自主构思方案,仅提供技术路线、架构优化建议及创新点点拨。“创新点的灵感火花需要碰撞和点拨,但将其转化为现实的真功夫,还得靠学生自己一遍遍去练、去试、去打磨。”在2025年“挑战杯”省赛备赛阶段,他指导的一个学生团队项目最初停留在基础功能界面设计层面,技术亮点不足。余老师仔细审阅了项目设计方案后,提出融入AI智能交互元素的建议。在他的启发和技术支持下,学生们成功为项目嫁接了一个智能问答机器人模块,用户可以通过自然对话模式深度获取信息,极大提升了项目的交互体验和技术含量。最终,这个项目以及他同期指导的另外两个融入AI元素的参赛项目,凭借鲜明的技术特色和实用性脱颖而出。而学生们在无数个日夜反复调试、优化方案的过程中收获的实战经验、抗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远比一张奖状更为珍贵。

担任信息工程学部副主任后,余正红老师肩上的担子更重了。教学管理、专业建设、校企合作、学生实习实训……但这些行政事务并未冲淡他对教学的热爱,而是让他能更好地践行“为学生谋出路”的初心。“计算机类专业学生,一家公司为他们提供的岗位不多。我们要努力让学生在真正踏上求职战场前,能实实在在地接触、体验甚至参与到社会上的真实项目中去,缩短适应期,提升竞争力。”他深知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大规模集中实习的难点。为了解决学生“实战最后一公里”的痛点,他积极推动并参与学部实习基地建设工作。和学部团队走访企业,深入了解企业技术栈和用人需求,努力拓展合作渠道。他将一线教学中对企业需求的深刻理解,反哺到学部的课程体系优化和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努力推动教学内容与产业前沿的同步更新。

十八年的教学生涯,余正红老师见证了城院的蓬勃发展,也陪伴着一届届学子从青涩懵懂走向自信成熟,但他心中那份最朴素的信念始终未变——“对得起学生”。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