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通讯员:曾希 肖诗婷))8月23日-28日,江韵守护者联盟实践团积极参与“绿色长江 青春护航”2025年长江大保护主题实践活动,来到荆州市沙市区开展为期6天的实地调研活动,获得了学校、学部的大力支持。实践团聚焦荆沙地区长江文化传承保护行动,探访主要文化地标、对话非遗匠人、躬身实践传习,从“初识文化肌理”到“深悟传承内核”,再到“践行保护行动”,以认真深入的调研,勾勒长江文化的鲜活脉络,让青春力量为文化传承注入新活力。
寻脉地标:探访荆沙胜迹,文创结识一座城市
文化的根脉,藏在每一处历经岁月的地标里。实践团以脚步丈量荆沙地区,从博物馆的文物到古城的砖石,从码头的记忆到宝塔的剪影,在触摸实体遗存中,完成对长江文化的初阶认知。
实践团踏访荆州博物馆,荆沙文化的神秘面纱徐徐揭开;漫步张居正故居,感受明代首辅的革新精神;登临古城墙,触摸烽火岁月的厚重印记。沙市洋码头的工业遗存与万寿宝塔的宗教艺术,交织出长江流域文化的多元脉络。文创为古老文明注入新活力!荆州博物馆以楚漆器纹样设计出时尚服饰,古城墙砖纹化身夜灯图案,万寿宝塔图案设计出时尚文具……传统与现代碰撞,让文化“带得走”、“用得着”。洋码头文创街区的创意市集,更让历史可触、可感、可收藏。保护长江文化,不仅是守护遗迹,更是让文明“活”在当下。荆州正以文创为舟,载千年智慧驶向未来。
(团队成员在荆州博物馆门前的合照)
(在荆州博物馆内听讲解)
(团队成员在张居正故居选购文创商品)
(团队成员在张居正故居门前的合照)
(团队成员在荆州古城墙下的合照)
(团队成员在沙市洋码头的合照)
(沙市洋码头游览照)
(团队成员在万寿宝塔前的合照)
对话传承人:深访非遗传人,洞悉文化传承内核
非遗的生命力,在于传承人的坚守与创新。实践团对话汉绣、早堂面两大非遗文化的守护者,聆听民歌的悦耳。在倾听与追问中,深入理解文化传承的核心要义。
在中山公园非遗汉绣工作坊,实践团与国家级传承人张先松围坐交谈,他讲述从青年被汉绣纹样吸引、克服枯燥练习到“守正创新”的历程,成员认真聆听并记录。针对汉绣特色,成员细究汉绣创作的纹样、色彩、题材、技艺特色认真学习钻研。随后,市级传承人廖伶俐带领大家体验汉绣,助实践团读懂绣品内涵。
走进沙市早堂面馆,实践团连续三日寻味,对话传承人钱坤老师。在与钱老师的访谈中,团队围绕“传统配方改良”“年轻群体接受度”等问题,结合医学生专业知识,追问“汤品营养配比”,并记录早堂面食材“传承和发展”的流变。经过多日调研,团队梳理清楚了早堂面传统技艺的传承方式以及在经营中如何调整以适应大众口味的方法。
在公园的树荫下,实践团带着前期梳理的长江流域民歌背景资料,寻访到民间歌唱团队。成员们聆听团队演唱荆沙地区传统民歌。随后主动拜师学唱,从咬字、唱腔到情感表达,在老艺人的指导下反复练习过程中,逐渐理解民歌里藏着的生活智慧与地域情怀。
每一次访谈前的提纲打磨、每一个技艺细节的专业记录、每一组调研数据的分类整理,都让这场非遗调研脱离“泛泛而谈”,都让本次社会实践活动更贴近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让非遗文化更深入走进大众视野,实地感受长江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团队成员在汉绣工作室前的合照)
(张先松先生为成员讲解汉绣作品)
(团队成员在福禄寿面馆前的合照)
(团队成员在西园面馆前的合照)
(团队成员与钱坤老师的合照)
(团队成员与民间歌唱团询问了解歌曲)
(老奶奶正在唱马山民歌)
躬身传习:践行保护实践,探索文化活态路径
认知与学习的最终落点,是传承与保护的行动。实践团立足专业、发挥所长,探索长江文化的活态传承路径,完成从“学习者”到“守护者”的转变。沙市的汉绣、民歌与早堂面等非遗,不仅是技艺与习俗,更是地域文化的活态载体。
本次调研通过挖掘荆沙地区汉绣、早堂面、民歌等非遗文化,通过学习借鉴其他地区优秀的非遗文化传承模式,运用到荆沙地区非遗文化保护之中。汉绣的精细针法蕴藏着匠人精神,民歌的悠扬曲调传递着民众的情感记忆,早堂面则体现了江湖码头的市井生活智慧。它们共同告诉我们:文化保护需立足民间生活,尊重人文与自然的互动传统。唯有让传统与现代对话,使文化遗产成为“活的水脉”,才能实现真正的传承——不是封存过去,而是让文化基因流淌于当代,滋养未来的文明进程。
(廖伶俐老师教成员勾勒图案)
(团队成员历经六小时绣出来的作品)
(团队成员正在描摹花瓣形状)
(团队成员与中医沟通了解处方)
(团队成员正在熬制药汤)
(团队成员与大家一起学习歌曲)
(团队成员与民间歌唱团的合照)
从“了解文化”到“学习文化”,再到“守护文化”,江韵守护者联盟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一次长江文化的寻根之旅,更是一场青春与传统的对话。未来,实践团每位成员将继续致力于长江文化传承保护活动之中,以更多行动让长江文化在新时代持续闪耀,让“江韵”传播得更远、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