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通讯员:熊晶 吴囿)学校长期以来深耕大别山精神内核,始终秉持红色文化实践育人的导向,拓展“大思政课”育人格局,将红色基因融入人才培养全链条。在此基础上,学校积极引导师生跨越山河、对话历史,在革命精神的谱系传承中深化红色血脉认同。今年8月底,学校红旗薪火实践队利用暑假跨越千里奔赴革命圣地延安,以青春之名开启一场“学思铸魂·践悟赋能·薪火相传”的红色教育实践,实现了从大别山到延安的精神追寻与接力传承。
学思铸魂:在红色坐标中触摸历史脉搏
走出教室,站在延安革命圣地的实景面前,学生们从被动吸纳的“聆听者”蜕变为直面现场的“思考者”。他们于红色坐标里追寻中国共产党的奋斗足迹,感受信仰的磅礴力量,实现从单向输入到主动铸魂的升华。
、
实践团队以“追寻红色足迹”为理念,将延安革命纪念馆、鲁艺-延安文艺纪念馆、王家坪革命旧址、梁家河知青旧居、枣园旧址、杨家岭革命旧址、中共中央西北局纪念馆、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等旧址和场馆串联成一条“红色精神走廊”。每一处旧址、每一件文物,都在这场沉浸式的参观中,为学生们带来深刻的精神洗礼。在杨家岭中央大礼堂内,“同心同德”标语历经沧桑仍醒目如初,无声诉说着峥嵘岁月。学生们驻足间,似穿越时空触摸党群血肉相连的厚重氛围,领悟“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真谛。转至延安革命纪念馆,巨型浮雕《延安颂》与革命文物相映生辉,瞬间将人带回革命年代。煤油灯映照领导人彻夜思考的身影,粗布军装承载战士奋勇杀敌的信念,这些文物以无声之力还原着党中央在极端困境中领导抗战与解放的智慧。学生们在展陈间驻足,于历史回响中重温延安十三年光辉历程,深切感悟中国共产党在此形成的优良传统与革命精神。
延安主办方在每一处参观地均匠心打造“主题讲授+学生总结”双环节模式,特别邀请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资深讲解员担任主讲人。围绕“党中央在延安13年的辉煌历程”“毛泽东与毛岸英的家国情怀”“习近平青年知青岁月与群众观”“爱国青年奔赴延安的信仰抉择”以及“延安窑洞中的马列主义”等核心主题,通过深度挖掘历史细节,引领学生感悟其中蕴含的磅礴精神力量。在参观王家坪革命旧址时,主讲老师以“一封未寄出的家书”为情感纽带,深情讲述毛岸英牺牲后,毛泽东含泪批阅“青山处处埋忠骨”电报,并将儿子遗物珍藏至弥留之际的动人细节。机电工程学部李想在总结时哽咽道:“毛泽东用‘谁让他是毛泽东的儿子’回应丧子之痛,让我明白真正的领袖,是把国家置于血脉之前的伟大担当。”在参观梁家河知青旧居时,主讲老师生动还原了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村民攻克吃水难、用电难等难题的实践场景,讲述他如何深入了解群众需求,从群众最迫切的事情做起,为梁家河的村民们谋幸福、谋发展。机电工程学部吴桂芳同学总结时感慨:“总书记在梁家河学会的不仅是打井、修路的技能,更是如何把‘人民’二字深深镌刻进骨血里的为民情怀。”
学校创新实践团队配置模式,除依托延安主办方安排的参观教学与专题讲演开展学习外,特别构建“双导师”大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由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担任学术导师,负责理论教学;辅导员担任实践导师,全程参与学生管理、思想引导与活动组织。在学生们开展实践学习的间隙,马院教师充分依托延安得天独厚的丰富红色资源,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堂“搬”至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的革命圣地,为实践队开展别开生面的实景教学,精心打造了一堂堂沉浸式的“行走的思政课”。与此同时,辅导员全程跟进,在实践前开展行前教育、强化纪律意识,实践后组织专题研讨提升学习成效。
践悟赋能:在行动坐标中书写青春答卷
在延安的黄土地上,实践队员们以青春之名完成了一场从文化“旁观者”到精神“参与者”的深刻蜕变。他们用脚步丈量历史,用创新激活传统,在黄土高原的褶皱里写下属于青年人的红色答卷。
学习安塞腰鼓,同学们全神贯注地练习,年轻的面庞上写满专注,与铿锵的鼓声共鸣,击打出跨越时空的节奏。经济与管理学部吴囿的发梢沾满汗珠,笑容却比腰间的红绸更鲜亮:“以前觉得非遗是博物馆里的标本,现在才懂,这鼓点里跳动的就是我们祖辈的心跳!”
实践队员们被《黄河大合唱》的创作故事深深震撼。带着这份触动,他们来到壶口瀑布,以奔涌的黄河为背景列队肃立。质朴的歌声破空而出:“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路人不约而同驻足,黄河裹挟着千年泥沙奔腾向前,却冲不散青年歌声里沉淀的黄土厚重与青春炽热。当“保卫家乡!保卫黄河!”的尾音消散于风中,四面八方的掌声如潮水般涌来。
雨中的张思德雕像前,同学们的雨伞次第收起。细密的雨丝穿透衣衫,在年轻面庞上凝成晶莹的信念。“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铿锵的誓言穿透雨幕。雨水顺着下巴滴落,在青石板上汇成蜿蜒的小溪,仿佛时光长河中永不干涸的支流。
机电专业与经管专业的学生组成跨界团队,将专业智慧倾注于黄土地的振兴实践。他们从延安红色文化中提炼元素,设计出以窑洞、麦穗、宝塔山为元素的文创徽章和冰箱贴,让红色记忆与乡土风情,借实用美学融入日常生活 ;同时针对农业劳动力短缺与老龄化加剧导致的采收环节供需矛盾,设计了一套基于机器视觉的延安苹果自动化采收装置,以智能化技术赋能农产品价值提升。
薪火相传:在创新坐标中点亮时代火炬
在延安这片浸透红色基因的土地上,同学们实现了从知识“学习者”到文化“传播者”的跨越式成长。他们以数字技术为笔,以青春视角为墨,将红色血脉与时代脉搏紧密相连。
青耕中国助农直播间里,设备灯光映亮专注的面庞。“家人们尝尝这苹果干!延安的苹果晒出来的甜,是阳光的味道!”“还有这狗头枣、小米饼,老辈人传下的手艺,香得掉渣!”队员们一边试吃一边解说。为了这场直播,大家连夜学习带货话术、控场技巧,不断调整产品展示角度。仅一个小时的直播,让延安的果香透过屏幕飘向全国。
在南泥湾的绵绵细雨中,实践队员们在田间架起摄像机,用镜头丈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诗篇。他们穿梭于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让泛黄的历史照片与眼前千亩稻田的翠浪形成时空对话——曾经“烂泥湾”的荒芜图景,在镜头推拉间渐变为满目葱茏的生态画卷。镜头转向延安城,现代化与精神传承在取景框中碰撞。队员捕捉时代脉动:纪念馆求知侧影、稻田标语与麦浪共舞、腰鼓表演红绸汗珠迸发热力。这些切片经剪辑,拼贴出“两个文明”画卷。数字时代里,红色精神愈发璀璨,物质与精神文明始终同频共振。这些带着雨滴与温度的视频素材,经过后期剪辑注入动漫特效、数据可视化等年轻化表达,最终被纳入学校大思政资源库。当队员们带着剪辑成片返回校园,屏幕上跃动的不仅是实践成果,更是一粒粒播向同龄人心田的红色种子。
从江城到延安,这段红色之旅不仅是空间的跨越,更是精神的升华。红旗薪火队以学思铸魂,让红色基因在青年心中扎根;以践悟赋能,使青春力量在黄土地上绽放;以薪火相传,用创新之火点亮时代星河。未来,这支新时代的“红色轻骑兵”将带着延安的泥土芬芳,继续在乡村振兴的田野上耕耘,在科技创新的浪潮中奋进,让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让青春在为祖国、为人民的奉献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