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记者王奕)高中时《航拍中国》里的新疆风光,在朱圣杰心里种下了向往的种子。2024年8月,这位来自我校2024届城建学部城乡规划1班学生朱圣杰,以西部计划志愿者身份,奔赴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焉耆县新户村,让青春在西部大地绽放。
“心心念念的,是去新疆。” 大学期间,朱圣杰通过学校 “英才领航” 班了解到西部计划后,毅然将目的地锁定在祖国西部。这个决定起初遭到母亲的强烈反对:“她怕我吃苦,更怕新疆太远。”为说服家人,朱圣杰做足了功课。他翻出国家扶持西部的政策文件,细数新疆的发展前景,甚至列出志愿者补贴明细:“我跟妈妈说,新疆不是想象中的荒漠,这里有发展机遇,我想去闯一闯。” 他的坚持与理性打动了家人,开明的父亲率先支持他的决定,母亲最终也松了口。这份决心的背后,是大学期间积累的扎实公益实践。朱圣杰曾组织旧衣捐赠 1000 余斤,参与志愿服务百余次,累计时长达 298 小时。这些在公益服务中锤炼的担当与热忱,为他投身西部基层、直面挑战埋下了伏笔,也成为支撑他坚定踏上西行之路的重要基石。
初到新户村时,语言与饮食的双重考验给了朱圣杰“当头一棒”。“村里维吾尔族、回族占多数,他们说的方言像加密通话。”他回忆道。一次入户走访时,村民说的“亚克西木斯孜”(你好)让他茫然无措。为跨过语言关,他成了 “有心人”:交流时遇到听不懂的词汇,立刻请教同事;回到宿舍后,把 “贝壳儿(丢掉)”“霍希(再见)” 等方言记在本子上,反复琢磨。“现在听到这些词,反应比谁都快。” 他笑着说。饮食上的差异也让他花了不少功夫,从起初对羊肉的不习惯,到后来能熟练说出 “抓饭里要放鹰嘴豆才香”,朱圣杰用两个月时间慢慢融入了当地生活。
在工作中,朱圣杰深刻体会到基层每一项工作都关乎民生福祉。新户村有百来户居民,他负责了解这些村民的情况,并详尽记录在工作手册上,从家庭人口结构到收入来源,从实际困难到矛盾纠纷,无一遗漏。“平时加班不算多,但要了解信息就得常跑。哪家孩子要高考、中考,哪家有困难、闹矛盾,我们都得出面。” 他每周都要入户走访,排查安全隐患,宣讲惠民政策,哪家独居老人的核桃该采收了,哪家商户的营业执照需要年检了,他都记在心上,及时提供帮助。让他印象最深的是今年帮村里高考生填志愿。“我在走访的时候发现,有个学生的志愿完全是乱填,他对学校没有概念。” 朱圣杰回忆道。原来,这个学生不仅对填报的学校缺乏了解,在志愿排序上也存在问题,下班后,他拉着学生坐在电脑前,一点点分析分数、匹配学校与专业,从城市选择到专业前景,耐心讲解了两个多小时。“看着他最终填好的志愿表,真的很开心。” 这种被需要的感觉,让他更坚定了留在基层的想法。
村里的每周一升旗仪式,是朱圣杰感受凝聚力的时刻。百余位村民准时到场,在庄严的国歌声中涵养爱国情怀,仪式上还会表彰先进、宣讲政策。而村里的民族团结活动更让他暖心:大家围着大锅一起做抓饭,羊肉的香气混着胡萝卜的甜味弥漫开来,维吾尔族、回族、汉族村民笑着聊着,不同民族的情谊在美食中悄然升温。“入户走访时,村民再忙都会拉你去院子里吃葡萄、喝茶,那份热情挡都挡不住。”
在朱圣杰眼中,新疆的风景美得“不需要P图”,赛里木湖、那拉提、喀纳斯等自然风光令人陶醉,当地的风土人情也十分有特色。朱圣杰说,虽然饮食差异和朋友较少的问题仍在,但一年的磨合让他早已把新疆当成第二故乡。他甚至开始规划未来:“说不定就在这里定居,看着新疆越来越好,自己也能参与其中,多有意义。”
“新疆的发展需要更多年轻人,我想做那个添砖加瓦的人。”今年,朱圣杰通过了该地的公务员考试,打算留在西部发展。在朱圣杰看来,西部计划不仅是一段志愿服务经历,更是一次重塑自我的成长之旅,在新疆这片热土上,朱圣杰的故事仍在继续,他的青春,正与这片土地的发展同频共振!